通訊資訊詐騙的防範之道
文章來源: 人民郵電報-中國資訊產業網 發表時間: 2016-11-14 瀏覽量 162265
近年來,通訊資訊詐騙作為一種“不接觸”的新型犯罪,呈現出詐騙手段多、作案目標廣、破案難度大的特點,嚴重危害人們的財產安全。自“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執法部門重拳打擊通訊資訊詐騙,發案數量明顯減少。但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工作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
從根本上防範打擊通訊資訊詐騙,需要公安、銀行、通信、媒體等多個部門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就通信行業來講,電信企業要認真梳理業務流程,規範業務經營行為,行業主管部門要切實履行監管職責,抓住容易出現問題的關鍵環節,堅決封堵業務管理上的漏洞。具體應從電信業務、電話實名制、改號軟體、監測與攔截技術、個人資訊保護、監督考核六個方面加強防範治理。
規範重點電信業務。在語音專線、“400”、一號通、商務總機等電信業務方面,電信企業存在用戶登記資訊缺失或者不准確,未對用戶資質、號碼的用途和使用情況進行必要審核等問題。 防範治理此類問題,必須切實規範業務重點環節。一是嚴格落實上述重點電信業務出租審批制度,對已開通此類業務但未登記用戶資訊或資訊登記不准確的,要限期用戶儘快補登記資訊,逾期未登記的用戶一律予以停機;對新開通業務的用戶,要加強用戶資訊核實,嚴禁向個人用戶出租上述重點電信業務。二是全面實施語音專線主叫鑒權,各基礎電信企業要加快老舊設備改造,全面落實語音專線主叫鑒權機制,對未鑒權的主叫呼叫一律進行攔截。
嚴格落實電話實名制度。電話實名制問題一度成為通訊資訊詐騙中公眾指向電信行業的矛頭,儘管通信主管部門一直在督促企業落實電話實名制,但代理管道實名登記要求落實不到位的現象依然存在。因此,電信企業必須下更大力氣落實電話用戶實名制。一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全部存量用戶的實名補登記,對逾期未進行實名補登記的用戶,一律予以停機;二是新增電話用戶必須100%實名,要採取二代身份證識別設備、聯網核驗等措施驗證用戶身份資訊。
徹底清理網上改號軟體。不法分子利用網上改號軟體隨意修改主叫號碼冒充公安、司法、通信、銀行等部門實施詐騙,而且這類詐騙也為公安機關事後調查取證帶來很大困難。徹底清理互聯網上各類改號軟體,一是電信企業和相關互聯網企業要建立改號軟體關鍵字遮罩庫和改號App黑名單,通過關鍵字遮罩、App下架等方式,斬斷改號軟體的網上發佈、搜索、傳播、銷售、推廣管道;二是監管部門加強對改號軟體的舉報受理,督促應用商店及時下架。
加強虛假主叫監測與攔截。儘管電信企業已經建立相應的技術監測手段,遏制虛假主叫對用戶的詐騙和騷擾,但虛假主叫仍是防範治理通訊資訊詐騙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國際間傳送的虛假主叫號碼,由於國際局防範攔截策略不完善,監測與攔截技術尚未覆蓋到國際間來話。電信企業應進一步加強監測與攔截技術手段建設,一方面要不斷完善國際局防範攔截手段,對發現的漏洞及時進行封堵;另一方面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提升通訊資訊詐騙案件的防範能力。
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最近頻發大學生學費被騙的案件,其重要原因就是相關部門對用戶個人資訊安全重視程度不夠、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造成個人資訊洩露。個人資訊保護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措施進行制約,進而構建起長效機制。一是完善個人資訊保護法律制度;二是加強監管,強化對相關企業有關用戶個人資訊保護工作的監督管理,督促其建立健全用戶個人資訊保護制度;三是提升用戶個人資訊保護和防範意識,公共媒體應加強對個人資訊保護的宣傳。
加大監督檢查和責任考核力度。強化通訊資訊詐騙源頭治理,必須加大對電信企業的監督檢查和責任考核力度,問責千遍不如追責一次,凡是發生通訊資訊詐騙案件的,要倒查電信企業責任落實情況,對企業責任部門、責任人進行追責,與企業績效直接掛鉤。